“小米的故事繼續
大家都說,雷軍是手握爽文男主的劇本。
1969年出生的他今年55歲,他的故事似乎可以簡明扼要的關鍵詞就可以說明白,說清楚了。
離高考滿分總分僅僅差的10分;不去清華,北大選擇了武漢大學;22歲加入金山集團到38歲辭去CEO之職,期間還完成了金山公司的IPO上市;2010年才正式創辦的小米,2024年小米汽車的第一款車型SU7正式上市。
雷軍說,小米汽車是他傾盡所有的最后一次創業,可旁人聽完總會一笑,按照雷軍過往的經歷,小米汽車一定不需要他傾盡所有,這樣的破釜沉舟,聽起來實在過于沉重。
3月28日晚,SU7正式上市,其售價21.59萬元,在發布會,最后雷軍謙虛的說道,"我覺得小米SU7絕對是我們三年的心血之作,如果大家喜歡,請大家真誠的為我們點贊;如果你覺得我們做得不好,就直接告訴我們,我們一定會認真聽取、迅速改進,在這兒呢,懇請各位,我先拜托各位了,要不給大家鞠個躬好不好?"
這段文字,如果你僅僅是用看的,也許你并不會感同身受什么;但如果你像我一樣讀出來,你會突然之間從后腦勺涌上一股熱流,我不知道你們會不會像我一樣,突然之間很感動。
試問,哪一位車企CEO會在發布會結束之前向全體的用戶朋友、經銷商伙伴、網端的網友們深深鞠上一躬,并且用上慈父般的語氣語,"好不好"三個字,看似簡單,卻包含著一種親切感。
那一刻,雷軍升華了。
他不僅是大家口中手握爽文大男主的絕對主角,他的真誠和不懈換來了現在小米汽車。
想來想去,還是覺得應該要再去聊一聊雷軍,雖然全網都在描述他。
有好有壞,有吹捧有贊揚,有吐槽有質疑,有激烈甚至極端的網友用盡全力在保護他,也有各路吃瓜群眾,希望從中可以拉回一絲流量。
雷軍到底有什么樣的能耐讓大家如此又愛又"恨"?
在這個喧囂的汽車市場內,他無疑另類又奇葩。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很多人都說你不了解雷軍就不要輕易動筆去寫,因為很容易被米粉罵;浩浩蕩蕩的小米手機的用戶們,他們每一位都是雷軍強大的后盾,或許正是因為他們的光芒組合成了雷軍想要去嘗試汽車的這件事情。
有人告訴我說,不要去試圖再問雷軍為什么要造車?小米為什么要造車?因為這是無解的,甚至不用答案。
在我們講述小米汽車之前,花間時間來聊一聊小米的生態鏈。
如今,走進小米絕大多數體驗店,除了固有的手機數碼產品之外,在小米體驗店當中還有更多的是電視、空調、電飯鍋、電扇等等這一類大型的家電,當然,還有小米的密碼鎖、小米臺燈、電動遮陽簾等等這一類小家電。
很明顯,小米正在走一條與手機行業PK站完全相反的戰略布局。
上述說到的那些家電類的物品,他們通通都將可以歸類到小米生態鏈當中,你有一部手機就可以控制他們所有一切啟動的時間,在一個閉環當中,讓智能、科技成為支撐他們成長的動力。
在這個過程中最為有趣的一個點來自于,小米生態鏈,他不僅僅是一個閉環當中存在的,他的每一項家電都可以單獨拿出來去PK我們耳熟能詳的家電品牌。
他的生態競爭不是被打包的,而是單獨成個體。
在這一點上,小米幾乎是國內生態鏈體系當中唯一家。
很明顯可以看到的一點,小米是愿意讓他旗下的家電產品自成一派,發展成在這一個單獨派系里面的獨自品牌,雖然他的名字還叫小米;但他所承接的是一個精致、具有性價比、市場競爭力,最后才是出自小米品牌的一個產品,需要回歸市場本身,去做不斷完善。
而如今在小米汽車上,我們看到的是小愛同學,雷軍團隊將小愛同學植入到了車機系統。在這一輪的PK當中,小米會顯得更加容易一些,他是先有了車機,再去植入,所謂的融合性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起碼大家省去了不少了解小愛同學的成本,但這個事情并不是小米汽車最大的優勢所在。
在過去,大家還記得小米手機最大的亮點是什么?
為此我采訪了幾位我身邊的男性朋友,想聽聽他們對于小米手機的看法,在這個問題之下很多人告訴我,當年的小米手機就是把價格打下來,極高的性價比,全面的配置,讓當年的手機市場眼前一亮,殺出這樣的一匹黑馬,只能說年少有為。
在國產手機還沒有把握住光明的時候,很多人手中握的大抵都是三星、諾基亞、摩托羅拉,好像我記得有錢人才買蘋果吧。
當年在上海南京路、淮海路上,巨幅的手機海報幾乎都來自于三星,摩托羅拉。
那些外來品的存在,對于我們有著無限的沖擊力,而創造一個全新的模式,改變固有的認知,我想這應該才是小米手機所謂的"橫空出世",最大的亮點。
我的另外一個朋友告訴我,當年小米手機開創了線上售賣,直接通過線上渠道進行銷售,減少中間環節,從而直接降低成本。
而這一點創新,也讓當時的年輕人嗅到了很多新鮮感。
2010年,是值得被歷史銘記的一年。
2010年2月,摩托羅拉公司宣布計劃在2010年第一季度將公司完成一分為二,兩公司均沿用摩托羅拉的品牌和名稱。
2010年3月3日,雷軍創立小米科技公司,初期產品以手機為主,號稱為發燒而生,采用創新的互聯網銷售模式。
2010年4月,三星集團成立智能手機特別小組,專攻Android系統的智能手機。
2010年6月8日,第四代iPhone 4于在美國Moscone West會展中心舉行的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發布。
為發燒而生,這是小米手機的核心口號;這個口號一晃就是14年,2024年的當下,依舊是那個雷軍,站在聚光燈下,我們講述的卻是另外一個故事。
一張在2021年的照片被我找了出來,2021年4月1日,雷軍與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小鵬汽車CEO何小鵬、蔚來汽車CEO李斌和理想汽車CEO李想站在一起合影。
2021年,小米手機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排名第三,出貨量為1.903億臺;據小米集團港交所公告,2021年總收入達到3,283億元,同比增長33.5%。
雷軍用一個10年,將小米手機做成了全球第三。
那一年,汽車市場早已替換了各種角色。比亞迪崛起,造車新勢力們各自游走在資本、銷量、品牌、渠道各色角色之間。
蔚來、理想、小鵬他們還是當年的三兄弟;據說在那張幾人的合影之后,雷軍說下過一句話,大概意思是指今后的電動汽車市場,剩下的必然是鳳毛麟角,鼓勵兄弟們多加努力。
就在這張合影之前,雷軍剛剛宣布小米造車,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研發新一代電動轎車。
故事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有波瀾,但確實發生了,就在某些我們看不到的節點,在水面的水滴,劃開了一個又一個的漣漪。
做大事者從來不需要敲鑼打鼓的告訴各位,運籌帷幄才是真相。
2013年,雷軍曾兩次拜訪過馬斯克,順便買了兩臺車,兩臺特斯拉Model S,自己開一臺,然后拆了一臺。
在2015年和2016年,他以個人名義先后投資了蔚來、小鵬;又以小米和順為在新能源智能車產業鏈上投資布局也頗不少。
在我們看不到那些地方,雷軍的手伸得很長。在有效的資料當中,可以查到一絲端倪,他涉略了很多產業鏈,甚至有電池原料公司,各種零部件,當然還有汽車本身。
如今將時間線規整一下,其實不難發現從小米手機剛起步的那幾年,雷軍就已經開始研究汽車。
小米汽車應該不是什么偶然的突發奇想,也不是任何的量變到質變的結果,或許他一直就是深埋在雷軍心目當中需要被發掘的。
此刻的他,深謀遠慮。
小米手機的成功,讓我們重新意識到了新時代新青年體系之下,如何利用社交媒體平團去包裝和營銷自己,這是雷軍很擅長的地方;和消費者直接對話與交流這樣的形式,提高了小米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更為重要的是用戶相信你。
這種相信一直延續到了小米汽車。
從3月28日上市至今,小米汽車一直登頂熱搜榜單,在粉絲眼中,這一款傾注了雷軍三年的心血之作完美之際;哪怕是有車評人在視頻當中說出了一些所謂的真實感,也會被粉絲們群起而攻之。
大家對于小米的熱愛,延續到了小米汽車,我們能夠感受到那種源源不斷對于雷軍,對于這個品牌的喜愛。
這樣想來,雷軍在小米汽車發布會,最后的那一鞠躬,顯得如此珍貴,我不知道那一刻米粉們會不會熱淚盈眶。
雷軍依舊還是那個雷軍,依舊如同2021年第一次登上發布會舞臺一樣,謙遜、溫和,操這一口湖北口音的普通話,卻說出了他對手機市場的野心和未來的定奪。
我想,這樣的人的確應該人人都愛。
我第一次看小米汽車的發布會,我便驚嘆到雷軍作為CEO,他竟然會使用"好不好?要不要?大家聽懂了嗎?需要我再說一次嗎?"類似這樣的字眼,這番對話令我大吃一驚。
在汽車行業發布會當中,每一個CEO都是自信滿滿,無論是對著顯示屏蒼白的念稿子,還是那些自負,到可以脫稿甩出流量之詞,盡快不怪的,我們總覺得他們就該那樣,站于品牌之端,那一刻他們就該是王。
可雷軍不一樣,他真的不一樣,他禮賢下士,兢兢業業,他每一個不緊不慢的語速當中,似乎都在遷就用戶,而這些真的不是每一個CEO可以做到的。
我似乎慢慢理解,為什么有那么多人會喜歡雷軍。
昨天,我去到小米體驗店去看SU7,那般的門庭若市的確有些驚訝,無論是米粉,還是偶爾路過的消費者,他們都會說到,這就是小米汽車;小米真的把汽車造出來了。
身邊的一位長者還說到,我用的就是紅米。
此刻我想我知道了,為什么小米汽車能夠有那么大的熱度?
在前幾年小米手機為他鋪墊了太多市場,做到全世界出單量前三,這也意味著全世界手拿小米系列手機的人是不是都該知道雷軍要造小米汽車了。
為發燒而生,也許也是為自己而生吧。
當一個品牌足夠閃耀時,大家只會看到他光鮮亮麗的一面,那些在歲月匆匆里艱難苦恨,我們會刻意選擇避開;曾經小米手機是那樣,如今的小米汽車也是一樣。
很多人都說在北京小米科技園內,辦公樓的燈幾乎每日燈火通明,當年雷軍是如何挽救小米手機命懸一線的,如今雷軍還是一樣,為了小米汽車博一博。
在小米汽車還沒正式上市之前,很多人都會疑問在這個時間段再去進入造車行業會不會太晚,而雷軍的答案是后發優勢。
也許只有與他親密接觸過的人,才能夠明白,雷軍所說的后發優勢,不僅僅是他們做好了充足的準備,還有更多心理上的。
萬眾矚目的車型上市,價格一旦公布,必然會迎來各種分析。從上市大定開啟,再到如今往端流出的"想退大定而不得",以及"試駕完小米SU7決定退單"等等這樣的新聞也不絕于耳。
小米汽車在眾多傳統的造車品牌之下,的確壓力山大;無論如何,他才3年,而別人已經欣然走過30年甚至更久,我想我們應該給他更多機會,這不僅僅僅是對于雷軍個人的喜愛,對于小米品牌的認可;也許更多的是不希望中國失去一個依舊充滿實干精神的實干家。
在與別人的實際差距當中,壓力化成動力,才是雷軍享受最后一次創業的過程吧。
文|小花姐姐
圖|網絡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