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基于MEB純電平臺的大眾ID系列電動車,盡管大眾花費了巨資打造,但在國內受歡迎程度確實一般。
ID.4中規中矩、ID.6太一般,未來的ID.7也不好說。除了最近因降價銷售提升的ID.3表現不錯,這個缺乏智能和性能的ID系列車型,被認為與造車新勢有明顯落差。
不過大眾還有一款ID車型沒有國產,而且大眾一直在造勢宣傳,但什么時候國產卻遲遲沒有定。特別是這兩年,國內新能源MPV開始火起來的時候。
這就是大眾ID. Buzz,大眾MEB平臺的第五款車型。
ID.Buzz設計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它繼承了上世紀50、60年代大眾最著名的車型T1的設計精粹。
時間返回到半世紀前,在甲殼蟲之后,大眾汽車歷史上第二款車型“Type 2”就是1950年推出的T1廂式客車。當你看到T1的照片,我肯定你見過它,在無數的懷舊電影中它都曾經出現。
從設計上,大眾T1的經典不遜于甲殼蟲,前臉的V字造型、巨大的VW標識,還有圓形的大燈與轉向燈,當然包括當時技術原因采用的兩片式擋風玻璃設計。
這種親和力的設計即使在今天,也是人見人愛。
2020年的時候,大眾為此還把一輛1966年在漢諾威生產的T1 Samba廂式車進行重新設計,并經過徹底電動化改裝,發布了e-Bulli電動概念車。
最應該國產的大眾ID車型,其實是ID. Buzz,這是一款設計非常成功的電動MPV。為什么?既然ID車型在智能和性能上沒有優勢,那么在設計和有著經典歷史的ID. Buzz很可能成功。
就不久之前,大眾在美國加州發布了ID. Buzz LWB車型,也就是長軸距版車型。軸距加長250mm,達到了3239mm,車長增加至4887mm,可以容下舒適的第三排座椅。
一年多前發布的大眾ID.Buzz標準版,采用一塊總容量82kWh的電池。這塊電池與大眾ID.4、ID.6和奧迪Q5 e-tron同樣的容量。
而長軸版ID.Buzz LWB除了82kWh電池之外,還提供了91kWh電池。而電機最大功率210kW,峰值扭矩560N·m。更大電池容量和更大功率輸出。
還記得一年多前,標準軸距的ID. Buzz發布的時候,那幾天的車圈都被它占屏。
作為乘用車,它可以提供2+2+3、2+2+2和2+3+2的座椅布局,甚至根據不同國家版本提供不同軸距。說到拉貨,五座的乘用版可裝載1121L行李,最大可延展至2205L。大空間也是73年前燃油版大眾T1的優勢。
ID.Buzz采用的MEB平臺,幾乎就是為這輛車量身打造的。我甚至相信,MEB平臺在當初設計時都是考慮過為ID.Buzz提供種種便利。
MEB平臺都采用經典的麥弗遜式結構設計,轉向柱位于前部下方,后軸根據需要采用各種懸掛結構。麥弗遜前懸如果用在奧迪車型上,可以略顯檔次不高,但用在大眾ID.BUZZ上就非常適合。
MEB設計時前軸驅動單元、麥弗遜懸掛和轉向機構設計很緊湊。特別是縱向構件可以向后移動很長一段距離,這為大眾ID.Buzz的最大輪圈可以上到21英寸。
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MEB平臺寬容度太高設計,面面兼顧也證明了它某一方面性能不突出。所以大眾MEB平臺走到現在,它的優缺點已經暴露無遺,未來已經沒有太大的發展空間。
標準軸距版的ID.Buzz已經上市,在大眾德國漢諾威工廠生產,而LWB長軸版新車預計將在2024年在北美市場上市。后面還計劃推出ID.Buzz GTX高性能版,不過我想限于MEB平臺,也不會有什么高性能。
長軸版除了可以選擇現在標軸版的配色外,還增加上3款特殊車色—Cabana Blue、Metro Silver(銀色)以及Indium Grey(灰色)。
在2023上海車展上,標準軸距版的ID.Buzz成為大眾展臺上明星之一。
幾十年前的大眾甲殼蟲、大眾T1成就了大眾,而新的ID.Buzz接替過它們成為大眾新熱度。
所以,最期待國產的ID電動車是不是它?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