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訊 離開江河湖海塘,還能在哪里養魚?現代智慧漁業技術,賦予漁業更多可能,在南潯,不少農業科技企業探索在巨桶里養魚,節約人工成本的同時效益更優。
圖說:石淙鎮花園灣村生態農業蜂窩魚場?石淙鎮供圖
走進石淙鎮花園灣村生態農業蜂窩魚場,占地10畝的大棚內放滿了各種規格的大圓桶,總共有102套智能蜂窩池養殖系統,均來自和孚鎮的浙江慶漁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記者看到,一米多深的圓桶里,裝有進水口、排水口、增氧盤、噴嘴、傳感器等設備。噴嘴用于控制水流,增氧盤用于給魚增氧,圓桶外面,恒溫機、制氧機、微濾機、生化桶等設備一應俱全。慶漁堂商務負責人黃嘉鋒告訴記者,從孵化到育苗到養殖成魚都可以在桶里實現。
打開手機上的智慧養魚App,上面清楚顯示桶里的溶氧、水質、溫度、水位等數值,點擊自動投喂,機器便開始轟隆作業。“有了這套設備,我們能在減少土地占用面積的同時,提高產值!”基地負責人介紹,鱸魚、鱖魚等名貴魚種,要水溫相對穩定時才能繁育,而每年春天繁育魚苗時,氣溫偏低且不穩定,因此早苗只能從外地購買。
黃嘉鋒算了筆賬,一個蜂窩池按5000尾平均2元的進價算,僅購買魚苗就要花費1萬元以上,還不算損耗、運輸費用和人工成本。投入3萬多元建成一個智能蜂窩池養殖系統,算上養殖收入,預計2年左右就可以收回成本。
此外,慶漁堂除了提供養殖技術指導和智能化技術保障服務外,還負責水產品的包銷,通過強村公司+第三方+農戶的三方聯動,形成“采購、種養殖、銷售”一條龍模式,為線上生鮮平臺叮咚買菜日供活鮮鱸魚2萬斤。
大棚里,工人李輝正在清洗大桶,準備迎接新一批的魚苗。“這個直徑6.5米的大桶里就養了5000尾小鱸魚。”李輝介紹,通過控氧、恒溫、水循環等智能技術,以及魚苗長大后根據規格分池,可以實現規格標準化的高密度養殖,每個大桶能養3000尾成魚。102個桶一年能產30萬尾成魚,而在湖州地區同等水塘面積只能養3萬尾魚。李輝測算,今年基地出的30萬尾魚按照每尾3元的利潤,總利潤達90萬元,算下來,桶內養魚綜合效益是塘養的10倍左右,“好處不僅在此,微濾機、紫外線殺菌器、生化濾池等水循環設施齊全,通過對水體進行過濾、消毒等處理后再利用,節水率達到90%以上。”
“現代設施漁業帶動漁農用智能化裝備養魚,成為我們的新出路。”在浙江省內衢州市某村,養殖戶聶應紅告訴記者,她從事水產養殖20余年,也是當地有名的水產養殖大戶,但受限于精力不夠,養殖風險太高遲遲無法擴大生產。直至去年,聶應紅才看好這種養魚模式,解鎖了來自慶漁堂的智慧養魚新模式,一部手機操作,一人輕松管理,自己承包的18個桶一年就能抵原來十多倍的產量。今年聶應紅打算把掙來的錢,全部用于擴大規模。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