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只要說起超市,相信很多人都會有些想不起來自己上次逛超市是什么時候了?的確伴隨著電商的發展,特別是生鮮零售和即時零售的普及,超市似乎正在向我們遠去,日常買小東西有便利店,買大東西有電商,我們為什么還要去逛超市呢?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聯華超市公布了自己的調改成績單,面對著聯華的案例,讓人不禁想問超市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1、聯華超市首次公布調改成績單?
據界面新聞的報道,老牌零售商聯華超市剛剛調改完成的聯華超市上海中環店重新開業,聯華超市同時也表示,下一步對其余門店的調改將以中環店為樣本。
中環店的調改歷經3個月的時間。今年7月時,聯華超市啟動對中環店的改造,據當時聯華超市的介紹,改造將圍繞供應鏈的突破進行,目標是在更優質的商品基礎上,降本降價,吸引更多客流。
具體上,聯華超市中環店門店面積由原先的12000平縮減到4000平,商品SKU由20000個精簡至8000個,總體上新引進商品占比達60%,其中聯華超市自有品牌占比提升至約10%,在此基礎上商品價格也進一步下探,向周邊3公里的消費者許下“買貴退差”的承諾。
界面新聞于現在的中環店內看到,總體上相比過去,現在的聯華超市門店從商品陳列、裝潢上都有了不一樣的風格。店內除去生鮮品外,還引入包括高端洗護品、進口面膜、餐具等風格更為年輕的商品,此外還有包含上海土特產醬菜、吳山烤禽、米酒等在內的上海地域特色新品;“聯華自有品牌”的標識也被顯眼地立在門店內。
據上海證券報的報道,聯華超市煥新啟程,分享近期煥新階段性成果及下階段計劃。其中,聯華標超業態將以社區型大店、社區型小店、流量型門店為3個基礎模型進行優化和創新,以為消費者帶來更加便捷、高效、優質的購物體驗。賣場世紀聯華則以中環樣板店煥新為出發,自即日起至年底,對上海20多家世紀聯華陸續進行煥新切換。
據悉,聯華于1991年5月設立,2003年在中國香港上市,成為境內首家在香港主板上市的連鎖超市企業。旗下擁有國內連鎖零售品牌“聯華”“世紀聯華”“快客”“華聯”,以齊全的品類、豐富的品種和本地化生活服務滿足消費者日常生活所需。聯華目前在全國共有3300多家門店。
2024上半年,聯華股份實現營收108.97億元,同比下降7.4%;毛利額12.52億元,同比下降1.15%。
2、超市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其實,聯華超市的調改的背后是各家超市巨大的經營業績壓力的縮影,在這個快速變革的時代,超市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首先,超市們是怎么崛起又是怎么衰落的?中國超市市場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從向沃爾瑪、家樂福等國際超市巨頭學習開始的。在早期,這些國際超市的經營模式、管理理念以及商品陳列等都成為中國超市模仿的對象。它們帶來了規模化采購、一站式購物體驗等先進概念。在那個時期,中國經濟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城市化進程加速,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消費市場迅速擴容。超市作為一種新型的零售業態,迎合了消費者對于便捷購物和豐富商品選擇的需求。當時的超市里人頭攢動,每逢節假日更是熱鬧非凡,成為國人日常生活購物的必備選擇。消費者可以在超市里購買到食品、日用品、服裝、家電等各種各樣的商品,這種一站式購物的便利性是傳統雜貨店無法比擬的。
然而,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和電子商務的崛起,超市開始日漸沒落。傳統超市曾經的輝煌逐漸褪去,甚至逐漸成為了被淘汰的代名詞。電子商務平臺以其幾乎無限的貨架空間和高效的物流配送體系,對傳統超市造成了巨大沖擊。消費者不再需要親自前往超市,只需在電商平臺上輕點鼠標或滑動屏幕,就可以瀏覽海量的商品,并享受到送貨上門的服務。這種購物方式的便利性和時效性,極大地改變了消費者的購物習慣,使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轉向線上購物。
其次,超市衰落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面對著超市的變革,我們不妨仔細看看超市衰落的具體原因:
一是電子商務持續成長超越超市。一方面,電子商務幾乎無限的貨架是其核心優勢之一。在傳統超市中,由于空間限制,所能陳列的商品種類和數量是有限的。而電商平臺則可以匯聚來自全國各地甚至全球的商品,無論是小眾品牌還是國際大牌,無論是常見商品還是稀有的特色商品,都能在電商平臺上找到。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不再受限于超市的庫存,有了更多的選擇余地。另一方面,高效物流的便利性更是疊加了優勢。高效的物流是電商的另一個關鍵競爭力。電商企業通過建立龐大的物流網絡和先進的物流管理系統,能夠實現快速準確的商品配送。消費者下單后,往往可以在短時間內收到商品。以京東為例,其在全國多地建立了大型物流倉庫,并通過大數據等技術優化配送路線,實現了當日達或次日達服務。相比之下,消費者前往超市購物需要花費時間在路途上,還要在超市內排隊結賬,耗費的時間成本較高。
二是生鮮電商對超市生鮮業務的沖擊。生鮮電商的全面興起是導致超市衰落的重要因素之一。生鮮是超市的重要品類,長期以來,超市的生鮮買菜功能是吸引消費者的關鍵因素之一。然而,生鮮電商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局面。生鮮電商通過建立產地直采模式,減少了中間環節,降低了成本。同時,它們利用冷鏈物流技術,保證了生鮮產品的新鮮度和品質。消費者可以在生鮮電商平臺上購買到新鮮的蔬菜水果、肉類海鮮等,而且還可以享受送貨上門服務。
在生鮮電商的競爭下,超市的生鮮業務面臨諸多困境。一方面,超市的生鮮采購成本相對較高,由于其采購規模和渠道的限制,難以像生鮮電商那樣實現低成本采購。另一方面,超市在生鮮保鮮和物流配送方面也存在不足。雖然一些大型超市也有自己的冷鏈物流系統,但與專業的生鮮電商相比,其效率和覆蓋范圍都存在差距。
三是即時零售和便利店的結合給了超市最后一擊。隨著美團、餓了么等外賣平臺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零售商接入了這些平臺,實現了商品的即時配送。消費者可以通過這些平臺下單購買超市的商品,并且在短時間內就能收到。這種即時零售模式將線上購物的便利性和線下門店的時效性相結合,滿足了消費者對于快速購物的需求。對于一些急需的商品,消費者不再需要前往超市,只需在手機上下單,半小時左右就能收到商品。
便利店的不斷發展也對超市構成了威脅。便利店以其便捷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即食食品等商品吸引了大量消費者。便利店通常位于社區、商業街等人口密集的地方,消費者可以在短時間內到達。而且便利店的商品種類側重于食品、飲料和日常急需的生活用品,對于那些只是需要購買少量商品的消費者來說,便利店更加方便。
第三,超市們的出路到底在何方?面對電商和便利店等新型零售業態的沖擊,傳統超市必須要求變求新了,可能的方向其實也相對明確:
一是學習胖東來,主打自營商品的價格力和質價比。胖東來作為一家區域性的零售企業,憑借其優質的服務和自營商品的價格力,在業界樹立了良好的口碑。胖東來注重商品的品質和價格,通過優化供應鏈和降低運營成本,實現了商品的低價銷售。同時,胖東來還提供了豐富的商品選擇,滿足了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
正如上文的案例,聯華超市在調改過程中,也借鑒了胖東來的成功經驗。例如,聯華超市中環店在調改過程中,精簡了商品SKU,提升了自有品牌的占比,并通過源頭直采降低了商品價格。這些措施使得聯華超市在商品價格和質量上具備了更強的競爭力,吸引了大量消費者前來購物。
因此,超市變革的時代已經來臨,如何在求新求變中保持競爭力成為了擺在每一個超市企業面前的重要課題。無論是學習胖東來自營模式、轉型為電商前置倉還是拓展餐飲市場,每種模式都需要企業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和調整。重要的是要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新和迭代自己的業務模式和服務方式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