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比亞迪秦L DM-i正式上市。作為搭載了比亞迪最新一代DM插混系統的車型,其使用了最高熱效率可達46.06%的第五代DM技術平臺發動機,使得秦L DM-i百公里NEDC虧電油耗僅2.9L,綜合續航里程達到2100公里以上。
對于秦這樣的中級車來說,能夠將百公里的虧電油耗做到3L以內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績的。但是細心的網友發現,比亞迪給這個油耗冠以了一個定語“NEDC”。而對于其他車企來說,使用WLTC工況來標注油耗是一個更加常見的做法。那么NEDC和WLTC之間有什么差異呢?
NEDC Vs WLTC
NEDC和WLTC究竟有什么區別呢?
具體來看,NEDC是New European Driving Cycle的縮寫,直譯成中文就是新歐洲駕駛周期。最新的NEDC是1997年版本的測試工況。WLTC 是World Light Vehicle Test Cycle的縮寫,翻譯成中文就是世界輕型汽車測試循環工況。
WLTC收集了歐洲、美國、日本、韓國和印度五個地區車輛的實際行駛工況整合而成。和NEDC相比,WLTC無論是最高車速,還是模擬場景,都比NEDC更加貼近真實用車場景。即便時在大燈、空調等設備使用上,WLTC的要求也明顯更高。
更不要說,從2021年7月1日開始,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發布,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制定的《乘用車燃料消耗量限值》強制性國家標準正式實施。
其明確要求,2025年前我國傳統能源乘用車、插電式混合動力電動乘用車的試驗工況將由NEDC,切換為WLTC,并直接和彼時的雙積分政策掛鉤,讓不少傳統車企一度非常撓頭。像上汽通用、長安福特等傳統的油老虎車企,甚至一度還在入門級車型上全面使用三缸發動機來降低油耗,避免罰款或者去購買積分。
這些也都成為導致這些車企曾經的銷量支柱車型一度崩塌的關鍵所在。
高速失速才是插混的最大隱患
其實油耗之外,對于熱衷于插混車型的用戶來說,高速失速的風險才是一個更加值得關注的問題。和歐美的插混車型不同,國內的插混車型是以電為主,因此純電續航里程往往比歐美的插混車型要長不少。
這種做法,使得國內的插混車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在中國市場都可以得到政策的傾斜,綠牌和稅費方面都有優勢,而且日常也可以依靠純電出行,用車費用大幅降低。但是這類以電為主的插混車型會存在一個潛在的問題——高速失速。
所謂高速失速,是指一輛汽車在高速行駛過程中,突然失去動力或者失去大部分動力,會引發追尾情況的發生。而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在于,以電為主的插混車型,并不過分看重發動機的動力參數,因為發動機在絕大多數工況下都不會承擔動力輸出的重任。
在這種情況下,一旦電池電量不夠時,發動機就需要同時負擔車輛的動力輸出以及為電池充電。尤其是在高速情況下,一方面,電量下降會特別快,更加容易發生虧電的情況;另外一方面,高速路上車速比較快,相比于只有20-30km/h的市區道路,一旦失速發生追尾的可能性會比較大。
那么插混車型高速失速的問題能否解決呢?從表面上來看,要解決車輛潛在的高速失速問題,需要對整車動力系統的軟件控制策略進行調整。即車輛在高速虧電時,發動機將不再給電池充電,轉而將所有動力都用來支持車輛行駛。
可是實質上,如果車輛的發動機本身最大功率就不夠,那么即便將所有動力都用來支持車輛在高速行駛,整車動力可能依然不夠。所以對于廠家來說,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插混的油耗上并沒有錯。
但如果以后的廠家在介紹插混車型時,能夠把更多焦點放在和用戶溝通自己的車型如何可以完全避免高速失速,可能對用戶的價值更大。
用戶不需要文字游戲
對于很多非汽車專業的購車用戶來說,他們并不會知道WLTC和NEDC工況之間的區別。在價格和配置大致相當的情況下,他們只認準自己看到的油耗數據:誰的油耗少,消費者心里就會對那款車型多投一票,甚至會影響自己最終的購車決策。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哪家車企采用了一個會讓自己的油耗數據看上去更低的標準,而其他車企依然使用國家標準所要求但是更為嚴格的標準來公布自己的油耗數據,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可能就是對后者不公平的做法。
如果大家都為了追求紙面數據的好看,轉而都宣傳自己的NEDC油耗數據,那么也就和之前國家推動的將NEDC工況切換為WLTC工況的初衷背道而馳。
2024年,國內汽車市場競爭進一步白熱化。各家車企都在使出渾身解數來吸引消費者的目光,這其中不僅有車企掌門人直播帶貨,也有廠家之間不斷卷配置、卷價格以及卷技術。
短期來看,國內過剩的汽車產能基本無解,尤其是隨著我們汽車出口的增加,可能導致潛在的貿易保護和關稅壁壘的風險也在持續增加。
在這種情況下,以比亞迪、吉利、奇瑞為首的國內自主品牌領軍者,應該更多想辦法通過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在全球汽車市場上來爭取更多的銷量,而它們目前也的確都在那么做。至于采用那個工況來測試油耗,當國內的技術真正到位了,這些都將不是問題。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