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將啟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組織開展城市級“車路云一體化”示范應用,支持有條件的自動駕駛,這里面講的是L3級,及更高級別的自動駕駛功能商業化應用。
這是一個利好自動駕駛、利好智能汽車的重要信號。車企瘋狂堆砌的感知硬件與高算力芯片、每年投入巨額的研發成本,都將在政策法規的支持下,逐步落地、逐步“賺到錢”。
關于自動駕駛的未來,行業內也已討論很多年。法律法規的限制卡死了一部分自動駕駛企業的發展:特斯拉自動駕駛軟件FSD目前只在北美地區開通;另一家自動駕駛領頭羊Waymo,市值已從1750億美元下滑至300億美元;許多創業公司甚至根本沒活到今天。為什么政策不早點支持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呢?
為何在這個時間點宣布支持L3上路?
首先引出一個概念:車聯網,即車輛可以與周邊車輛、設備及基站通信,獲取實時路況、道路信息、行人信息等一系列道路信息。
目前,智能汽車或多或手地搭載了攝像頭之類的傳感器,傳感器們最遠可以“看”到的距離僅是100-300米的量級——這也是自動駕駛技術信任危機的一點:看得不夠遠、不夠多、不夠細、不夠準。
同時,單車對道路的理解也非常有限。6月17日,在理想汽車家庭科技開放日上,朗咸朋闡述了如何解決復雜路口的感知問題,即通過達模型對駕駛員的駕駛行為的學習,形成對復雜路口的“經驗認知”,從而補充車輛實時感知缺失的信息。單個車企擁有的數據與信息,僅僅是數十萬臺車提供的,所以車企自動駕駛的開放邏輯是按城市攻破,只有足夠熟悉這個城市的交通,才能提供安全的自動駕駛服務。
而車聯網可以為單車提供更多的信息,就好比一個航空管制系統,車聯網掌握了道路狀況、紅綠燈情況,及每輛車的行駛狀態,相當于是自動駕駛的天眼,幫助車輛看見傳感器看不見的東西,提供單個車企無法企及量級的行駛數據。這都能讓自動駕駛變得更安全。
我國車聯網的發展跟5G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關,到2020年,交通部頒布了《推進綜合交通運輸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2020-2025年)》,旨在建設智能化道路。在此期間,多地政府積極響應,目前已有包括北上廣深在內的40余個城市,建設完成V2X示范區。交通部曾提出,將在2035 年完成網聯式高度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大規模應用。
同時,中國已有十幾家車企發布了C-V2X量產車型,包括一汽、上汽、上汽通用、上汽奧迪、廣汽、長安福特、長城、比亞迪、蔚來、華人運通等多家車企。據佐思汽研統計,2022年1-6月,搭載C-V2X技術的量產乘用車約4.6萬輛,裝配率約0.5%,預計2026年裝配率可達10%,裝配量可超過200萬。
單車智能足以支持L2級別自動駕駛的廣泛落地,但「路變得越來越聰明」才是L3級自動駕駛能夠落地的原因。
車圈將迎來哪些變化?
首先,一批相關企業將得到扶持與發展。工信部副部長的發言中,特別點名了三類企業:關鍵芯片、高精度傳感器、操作系統。
這里的關鍵芯片,指的是系統級芯片,例如目前主流車企都在使用的英偉達Orin-X。此類芯片擁有更高的算力,支持更復雜自動駕駛技術的實現,是L3級及以上自動駕駛技術實現的土壤。受制于政治關系,本次工信部吹風后,國內在這個領域內布局的企業,如華為、寒武紀、芯馳、地平線等,將迎來發展的新推力。
高精度傳感器就是單車的眼睛,目前主流應用的傳感器有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以及攝像頭。激光雷達供應商禾賽科技已于2月9號登陸紐交所上市,L3法規的逐步落地,傳感器供應鏈上的企業,技術跟商業都將再上一層樓。
點名操作系統,大概與目前常出現的“黑屏”事故相關。隨著自動駕駛等級的提高,駕駛員的慢慢推出,汽車操作系統面臨的挑戰更大了。一是需要處理更多信息,二是要維持相當高度的穩定性,一旦操作系統出現故障,將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
目前各家操作系統性能差距較大,除了提升技術,相關標準的制定也至關重要。達到什么標準,具備怎樣能力的操作系統,才能支持L3級及以上自動駕駛的運行?這都是未來需要逐步落地的問題。
還有一個關鍵點是C-V2X的發展,即未來布局L3級及以上自動駕駛的車企,在量產車型中,將逐步搭載C-V2X相關設備,這是一個多方合作的事情,也是車企自動駕駛發展過車個鬧鐘功能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
國內自動駕駛商業發展已經持續很多年,無論是技術的進步還是商業化的推進,都收到法律法規的諸多限制。有些車企已經放棄自研,有些創業公司已經申請破產,有些車企扛著巨大虧損還在繼續投入?并且,過去無論是車企還是創業公司,在技術發展上都是“野蠻生長”:達到怎樣水平的軟件可以推送用戶?功能安全如何規范?網絡安全風險如何避免?沒有統一的標準。
工信部本次新聞發布會,是一劑強勁的腎上腺素,但更是約束與監督。法律法規的逐步落地,會對從事自動駕駛研發的公司提出更復合的要求,例如產品落地能力、跨界合作能力等。新的挑戰也將給行業帶來新的一輪洗牌,在L3自動駕駛的競爭年代,只著眼基礎輔助駕駛的汽車,還能賣好嗎?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