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認購理財規模縮水明顯。《證券日報》記者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7月10日,今年以來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合計金額為4549.85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41.94%。
而細究其中,結構性存款仍最受上市公司青睞。此外,證券公司理財愈發受到追捧,在上市公司認購理財規模排行中,已趕超銀行理財躍居第二。
上市公司
購買理財產品降溫
今年以來,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熱度有所下降。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10日,年內共有708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合計購買規模約4549.85億元,較去年同期7836.94億元下降3287.09億元,同比下滑41.94%。
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上市公司對于投資理財熱情的下降,主要是因為經濟整體預期復蘇向上,需要安排更多生產性投資;同時,也由于企業整體盈利能力有所下降,綜合表現為理財投資的可用資金規模下降。
從產品類型來看,上市公司可以購買的理財產品包括存款、定期存款、結構性存款、通知存款、銀行理財、證券公司理財、投資公司理財、信托等。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上市公司對絕大多數類型產品的認購金額低于去年同期,其中銀行理財類產品規模的降幅最大。數據顯示,年內上市公司認購銀行理財產品規模為336.58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64.5%。
銀行業內人士表示,在上市公司認購的諸多種理財產品中,銀行理財產品曾因較低的風險和較高的收益備受青睞。但現如今,銀行理財由于凈值化轉型,收益較此前有了較大波動。因此,盡管今年以來銀行理財整體收益表現不錯,企業還是選擇了減少配置。
結構性存款占比
依然最高
盡管年內上市公司認購多類理財產品的規模大幅下降,但證券公司理財產品卻逆勢上揚。
從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偏好來看,結構性存款占比依然最高,年內認購規模為3056.02億元,占比達67%,較去年同期上調3個百分點;上市公司認購的證券公司理財產品金額為464.75億元,占比10.21%,較去年同期上調近5個百分點,最新占比趕超銀行理財躍居所有產品類型第二位。
薛洪言表示,自去年開始,銀行理財全面凈值化,收益波動加大,會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企業今年的理財決策。基于去年的理財產品收益表現,調降表現較差的銀行理財產品占比,提高穩健性更強的結構性存款占比就成為理性選擇。未來,隨著銀行理財產品回撤控制能力及收益表現的提升,上市公司對銀行理財產品的配置也有望再次提升,向均衡水平回歸。
此外,業內人士表示,券商收益憑證就是證券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所謂收益憑證,是指由證券公司發行,以私募方式向合格投資者發售,約定本金和收益的償付與特定標的相關聯的有價證券。該理財產品因其操作靈活、安全性高且可以量身定制等優勢而受到投資者喜愛。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部分證券公司理財產品收益與安全性并存,對上市公司具有一定吸引力。未來券商可能持續發力,在理財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