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2騰訊科學WE大會召開多位中國科學家帶著觀眾走向民族的重量級,講述中國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的故事
最近幾天,空間站蒙恬實驗艙轉運成功,這也標志著中國空間站T基本構型在軌組裝完成中國工程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楊紅在大會上透露,天舟五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將陸續發射,將把3名航天員送入空間站組合體屆時,將有6名航天員同時在空間站工作和生活,實現我國空間站建設階段的全部既定任務
楊紅指出,未來空間站可以擴展,以空間站組合體為太空母港,多艘飛船隨母港飛行,形成中國特色的空間站方案。
一直以來,團隊瞄準國際航天技術前沿,自主建設世界一流空間站,堅持系統規劃和頂層設計,對空間站三艙進行一體化設計,使多艙和飛船的系統可以集成重構,整體可靠性大幅提升。
"我們突破的關鍵技術都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識產權."楊紅舉例說,機械臂在空間站上是多面手,但如何保證機械臂的工作范圍能覆蓋整個空間站按照常規思維,機械臂的長度要達到六七十米但是,這么長的機械臂,不僅設計研發難度大,即使造出來也不能帶著它上天因此,研究人員采用仿生學原理制造了一種可以在空間站表面自主爬行的智能機械臂"這樣,一個10米長的機械臂也可以覆蓋整個空間站."楊紅說
空間站有三個艙,即天河核心艙,田文實驗艙和蒙恬實驗艙它們需要像天空中的積木一樣組裝起來,實現1+N=1其中,天河核心艙是空間站在軌組件控制和運行管理的大腦各實驗艙發射對接完成后,天河核心艙負責整個組合體的管理
我們的原則是組裝規模適中,但有發展空間,也就是可擴展性空間站可以擴展到6個艙,最大噸位180噸楊紅說,在未來,以空間站為母港,大型巡天望遠鏡等科學設施也可以隨其飛行平時做實驗的時候,這些設施可以獨立飛行,當需要維修和加油時,它們可以獨立連接到空間站,空間站的機械臂會照顧它們空間站的宇航員可以出艙維修和維護這些設施
空間站建設是建設科技強國和航天強國的重要先導工程我們必須確保空間站的組裝和建造圓滿完成在空間站的應用和發展階段,要建設國家空間實驗室,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國民經濟主戰場,充分發揮其科學,經濟和社會價值楊紅強調說
此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和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向國際社會發出邀請,歡迎世界各國科學家到中國空間站做實驗我們愿與各國科學家一道,在中國空間站的平臺上開展多項科學實驗,共同開發太空資源,和平利用太空,為人類科學進步做出貢獻!楊紅說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